中国成都:成都社区基金会—— 城市更新与治理中的可持续社 区公益平台建构
深圳于2008年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非公募基金会,上海于2013年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公募型基金会,虽然相较于这些社区基金会成立更早和运行更成熟的城市,成都的社区基金会成立较晚,集中于2018年至2021年成立。但是成都的社区基金会也因此具有了某些后发优势。
在较长时期里,成都也曾经历了城市社区更新和社区治理在资金方面面临的一些关键而普遍的问题,例如:社区的空间更新工作往往受制于财政资金,程序上缺少灵活自主性,无法按照社区规划有效推进;社区自治的资源和载体缺乏,在居委会社区中,社区自治缺乏人、财、物的保障,缺乏足够的专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缺少基金会组织提供资助,很难行使全体居民代表的职责;社区的善款主要用于扶贫救困的普惠式慈善服务,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都较为单一,运行效果欠佳,缺少更加广义、创新的公益理念。
随着《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于2017年6月正式印发,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都被鼓励采用,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社区基金会以培育社区组织和社区资本为使命,促进社区更快地积累公益资产,培育社区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当积累一些社区资本后,由社区基金会管资本、公益中心管社区资产、社团与民间非政府组织(NGO)提供社区服务、服务与福利循环的公益生态服务链将可以逐步形成。由此,社区基金会可以起到社区资源平台和支持平台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社区私立基金会的培训基地和孵化器。
2017年成都市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成立社区基金会,还成立了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社区治理改革的进程由此开启。与此同时,成都市的社区营造热潮,也为社区基金会的设立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此外,2020年四川省民政厅下调了社区基金会成立的原始基金要求,社区基金会成立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也使得成都的社区基金会在2024年底前可能覆盖全市城乡社区。
成都社区基金会的成立时间虽短,但是吸取了其他城市社区基金会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因而成效显著,形成了一定的地域代表性。
实践过程
成都市社区基金会承担起了社区治理中支持性平台的责任,并成功扩宽社区资金筹集渠道,有效管理社区资源,培育社区组织,优化社区服务,实现社区多方共同参与,有效推动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的实现。
1.“政企社”三位一体的联合治理模式
成都的社区基金会均为区级机构,这增强了基金会的资源统筹能力。按照资金来源,目前国内的社区资金会有两大模式:
(1)社区非公募基金会,其原始资金来源于民营企业,常由开发商出资,社区居民、政府共建。例如深圳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成都市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ChengduLuxelakesCommunityDevelopmentFoundation)属于此类。
(2)社区公募型基金会模式,由政府(包括国企、街道等)出资,公益支持机构指导,政府支持,居民参与,社会化运转。例如中国上海洋泾公益基金会。成都市大多数社区基金会属于此类,其原始资金来源于各区的国有企业。典型案例如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ChengduWuhouCommunityDevelopmentFoundation)。
两类社区基金会的内在运行逻辑基本一致。成都市各社区基金会采取了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三位一体的“政企社”联合治理模式。各社区基金会在接受政府相关机构领导、监督、支持的同时,享有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且降低了社会公众参与公益慈善、社区治理的门槛。
2.“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的成熟运营模式
成都市各社区基金会在创新社区发展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承担着3个功能角色:公益事业的“资金池”、社区公共服务的催化剂和供给方、公益资源交流平台。社区基金会的特色运营模式可概括为三部分:
(1)社区资源动员及配置,资金会积极拓展各类慈善资源以打造捐赠圈,并进行统筹配置。
(2)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及培育,基金会提供资金以保证社区服务供给,并成立专项基金,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志愿者群体,营造社区共建氛围。建设“603”社区基金会论坛及知识型社区,营造社区共识,培育专业人员。
(3)社区媒介平台的搭建,依托基金会链接各类资源的特性,发挥整合优势,主动挖掘社区需求,市场化运作慈善资源,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以下以武侯社区基金会和麓湖社区基金会具体说明。
武侯社区基金会是四川省首家社区基金会,目前已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的成熟工作模式。在社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通过下列三方面的举措有效服务于社区建设。
(1)公益项目运作(图6.5)。武侯社区基金会所聚焦和推动的公共议题包括三类:①空间更新。“春耕计划”项目针对老旧院落治理展开,目前已支持6个社区进行空间改造;“‘为爱上色’ART+”城市公益项目则是艺术家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墙绘”行动,美化街区环境。②社区培力。“武侯仲夏邻里节”联合了社区、高校、企业等进行邻里交流活动,以社区音乐会、邻里集市、全民运动会等形式营造社区和谐邻里氛围;“益义非凡”大学生公益骨干培育项目为社区治理引入大学生力量,成立公益培力营,以系列社区议题调研及实践等赋能课程,将大学生自我成长和社区需求挖掘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③公共服务。信托物业服务模式是武侯基金会的特色亮点,理顺“业主大会、全体居民、武侯社区基金会、信托公司、物业公司”的利益关系,破解老旧小区无人管难题;慈善信托也是武侯基金会的创新探索,该模式既能实现资金财产的风险隔离和保值增值,又引入了美学、体育、医疗等方面的特殊公益资源,提高了慈善项目运行效率。
资料来源:https://www.cwcdf.net/
图6.5 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各项公益项目
(2)专项资金筹措。武侯社区基金会探索形成专项/微基金和“武侯十二时辰”月捐计划两大模式。武侯社区基金会截至目前共设立11支专项基金和70支微基金,总额超200万元,并定向开展体育、阅读、社造、街巷更新等多类型公益项目,其中有些社区发展治理专项基金已探索成功股权投资反哺社区基金的新模式。
(3)交流平台搭建。针对公众社群,武侯基金会通过“扎根计划”,支持关注可持续理念公众的生活实践,并以工作坊、陪伴赋能、提供小额资助等方式,进一步将可持续生活实践者集合形成社群网络。
麓湖社区基金会成立于2019年,是四川省首家由民营企业筹建的社区发展基金会,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麓湖基金会的发起更多依靠开发商和居民的力量,其成立初衷在于应对开发商退出后的管理问题,因此其职责主要为推动社区自治、构建公益生态链、创造社区共同体,其中主要介绍以下两方面。
(1)公益计划(图6.6)。麓湖基金会更侧重于社会资本的培育,围绕绿色环保、活力营造、创新孵化、包容韧性、儿童友好等议题,开展五大核心
资料来源:http://www.cdlcdf.org.cn/
图6.6 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各项公益项目
公益计划:①“绿动计划”以保护绿色生态为资助重点,目前共支出82万元,资助10个议题项目,包括生态湿地营造及教育、观鸟小组和社区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等。②“群岛计划”致力于激发社区活力,已打造出麓湖渔获节、麓湖龙舟赛、麓客共创之夜和麓客廊社区文献展四个品牌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增进邻里关系的同时也成为基金会筹款渠道拓宽的多元探索。③“微灯计划”则强调为个体赋能,孵化创新社群,已资助形成寻麓书馆、麓湖史计划和社区创新支持平台几大专项,通过公益图书馆、分享会、纪录片等方式促进形成学习成长共同体。④“暖心计划”主要面向防疫一线的工作者,共收到百万余元的定向捐赠,累计向49个社区的防疫人员发放物资。⑤“儿童友好社区计划”注重于引导孩子们走进社区,发现、解决问题,目前已成功落地9项公共议案,开展四十余场活动,并形成社区嘉年华、儿童议事会、儿童运动会、成长教育主题工作坊等几大核心活动。上述各项核心公益计划的开展既回应了社区的多元化需求,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营造了良序格局。
(2)机制建设。麓湖基金会形成了和麓湖共益会、麓客社群联合会的合作机制。①主要通过建立公开的议事协商平台,为各利益主体的沟通对话提供载体,推动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麓湖共益会所讨论和审议的议案囊括关乎社区公共利益的各个维度,例如社群发展、社区活力建设、文化建设、为老服务、行为公约等。以2022年为例,麓湖共益会推动成立居民参与式水质监测小组、关注人宠和谐公共议题等公益实践。②麓客社群联合会也在各项活动的培育和基金会的资助下形成,共培育出亲子教育类、学习分享类、活力运动类等不同特色的社群151个,社群在基金会的项目化、组织化和空间运营管理三方面的支持下,由小范围内向链接逐步转向外向扩展影响。
3.以成功案例不断拓展合作网络
截至2022年10月,成都9家社区基金会(武侯、邛崃、青白江、新都、成华、双流、金堂、金牛、麓湖等)累计筹集款物价值4704万元人民币,设立专项基金239支,其中设立社区基金210支。实施项目超过500个,联动社区超过300个,支持机构(执行类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超过200个,服务群众超过500万人次。成都市9家社区基金会还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四川社区基金会发展网络,积极促进资源共享、行动协同。
经验借鉴
成都市的社区基金会在功能定位、制度模式、资金募集、提供服务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做法。
1.明确功能定位,整合多种角色
成都市的社区基金会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它们是支持社区公益事业的“造血者”、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动员者”、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推动者”和协调社区利益冲突的“协调者”,这些功能相互促进,有效探索了可持续、多主体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成都市社区基金会并不局限于把自身定位为社区金融机构或执行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支持型组织、中介型平台。成都市锦江区唯一设立的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更是显示了对于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重视程度。
2.区级机构统筹,构建社区整体公益网络
成都市社区发展基金会由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推动建立,由区级机构统筹,充分发挥了政府优势,有利于社区整体公益网络的构建、社区基金会扩大社会影响力,以及社区基金会做大做强社区基金。但政府只是发挥引导而不是支配作用,反过来,政府在探索依托数百只社区基金基础,发挥社区基金会枢纽平台作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小基金”撬动“大资源”,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3.创新社区基金会资金运作模式,增强社区经济韧性
成都市社区基金会的初始资金大都来自国企,个别来自私企,作为社区的“公益蓄水池”,社区基金会做到内外动员,多元筹资。在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筹资机制,创新融资模式。通过创新信托模式和具有公募资格的平台合作、非定向的公众捐赠、专项基金、微基金等方式,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减少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性。慈善信托的成立简单,运作灵活,适用性强。物业信托、慈善信托的创新探索,既保障了委托人资金使用的透明和高效,也利用金融机构实现资金增值,再增值部分则可重新投入到慈善项目中,从而强化了社区基金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并打造品牌,从而为发展提供更多资源,也增强了社区经济的韧性。
4.关注社区在地需求,满足多元需求
成都市社区基金会围绕地方实际情况探索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协同为支撑,建立起根植于当地的社区基金会特色模式。各社区基金会针对社区问题和社区需求做出精确回应,通过本地化的途径,在地解决社区问题,通过丰富服务项目,满足多元需求。成都市社区基金会的工作重点之一为关怀弱势群体生活权益,开展社区弱势群体帮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孵化并支持帮助社区残障儿童成长的项目和社会组织。从小微活动空间改造、老年人助餐、婴幼儿托育等微小但实在的着眼点入手,盘活社区闲置空间,以“微基金”撬动“大治理”,公共服务从项目设计到最终实施都更贴近社区现实需求,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