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社区案例:黄浦区淡水路社区——大城小事在社区圆梦,淡水路“味”更浓

2024-07-20

  社区名称: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淡水路社区

  四至范围:金陵西路-马当路-建国东路-重庆南路

  项目简介:淡水路社区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由27个居民小区组成,实际居住人口约0.8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占比52.04%。社区占地0.33平方公里,其中居住、商办、其他类公建用地配比均衡,区域内有近百家特色小店,现代服务业发达,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等各种新业态互促共荣。社区立足本身公服配套完善、人文气息厚植、小店经济繁荣等优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从凸显红色文化、聚焦全龄友好、完善公服配备、数字经济赋能、街区业态升级等多维度打造完整社区。

图5-1 淡水路社区街景

图5-2 淡水路路牌

图5-3 淡水路社区地图

  挖掘红色文化,激活海派风情

  社区紧邻“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沿线及周边有《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陈云旧居等41处红色遗迹遗址,串联起淮海路、新天地、思南公馆等文化地标,被誉为“衡复之源”。通过充分推动红色资源利用、衡复文化焕新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为社区文化注入红色血脉和海派基因:一方面制作图书、画册、影集等影视音载体,形成公众可参与、可阅读、可互动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对人文历史遗址进行挖掘梳理、串珠成链,设计行走线路,结合二维码深度阅读、VR全景游览等打造历史风貌特色微旅游。

图5-4 41处红色遗址遗迹

图5-5 淡水路文化墙原样

图5-6 淡水路文化墙现状

图5-7 西成里墙画

图5-8 自忠路414-454号住宅

  助燃小店经济,复兴社区活力

  淡水路社区的沿街底商小店既是百年梧桐社区的特色,更是重塑社区活力的来源。社区一方面在淡水路沿线成立“商铺联盟”,提升沿街商户的参与感与话语权,如引导店铺向里退界,让顾客可以依墙面街而坐,实现街区零距离接触;另一方面联合辖区单位共同开展“街巷小店改造计划”,以政府牵线、企业捐赠、商家承担的模式推动家门口特色小店“微更新”,同时借力小红书为小店烟火气“添柴”,形成线下游客“拔草”打卡互动、线上用户“种草”反哺网络的良性机制,成功将“网红流量”转化成小店经济的营收增量。

图5-9 马路生活节诗歌刷街 图5-10 淡水路新年烟花节

图5-11 街巷小店改造(小美说)

  立足居民愿景 焕新社区面貌

  在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过程中,淡水路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以居民幸福指数为标尺,刻出安居颐养生活的厚度,将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社区针对居民反馈较为集中的意见,在社区沿街面布设休憩座椅,积极增设社区食堂、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多元服务阵地;在小区内部,挖掘社区居民和市民规划师力量,推动“围炉茶话”、“一平米儿童玩具屋”、“长者花园”等公共空间微更新项目落地实施;在居民家中,联合区域化单位推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指南”,因情施策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

图5-12 养老院及社区食堂

图5-13 老年人社区活动

图5-14 一平米儿童玩具屋

图5-15 长者花园 图5-16 围炉茶话

  共建共治共享 绘就幸福底色

  社区成立街区党委、组建共治委员会,根据社区业态设立商铺联盟、物业联盟、校园联盟、智囊联盟和新就业群体联盟,引入熊爪咖啡、玛利画社、社邻家等新成员、新主理人,持续办好“幸福淮海”零距离家园节,组织开展文化、亲子、体育等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构建更具组织力、辐射力、协同力、影响力的共同体。社区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多方资源融合,撬动更多社会化资金投入社区服务、运行和发展。如联合区域化单位复兴SOHO探索沿线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成开放式绿地并增设座椅、人行步道,诠释社区绿色获得感。

图5-17 零距离家园原样 图5-18 零距离家园现状

图5-19 零距离家园集市活动 图5-20 元宵集市活动

图5-21 基层治理联盟 图5-22 儿童议事会

图5-23 soho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