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社区案例:长宁区江苏路社区—— 百年街区的蝶变新生
社区名称: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江苏路社区
四至范围:东起江苏路、西至安西路、北靠长宁路、南临愚园路
江苏路社区地处中心城区,包括岐山居委会、长新居委会、愚三居委会(部分),区域内老弄堂遍布,老式花园洋房、新式里弄较多。社区通过修形态、建业态、构生态、塑神态,在城市更新与功能创新上同步发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焕新文创商办复合空间吸引咖啡店、甜品屋、香水手作等百余家特色小店入驻,点亮城市表情;另一方面持续释放新空间载体引导科创产业集聚,助力“上海硅巷”建设,实现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切实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图4-1 江苏路社区公共空间
图4-2 江苏路社区改造前街景
图4-3 江苏路社区改造后街景
图4-4 江苏路社区完整社区地图
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双向奔赴
依托丰富的科技与教育资源、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便利的交通与完善的配套,江苏路社区成为孵化创新生态的理想场所。社区内弄堂小巷在城市更新转型后腾挪出的产业载体,吸引着新兴产业在此扎堆创新;浪漫的梧桐树两侧各领风骚的小店弥漫的烟火气、百年愚园流淌的历史人文气息,赋能在地企业汇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社区内电表厂旧址改造的“新象限·武夷”吸引了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领域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西井科技入驻;愚园路弄堂原医药职工大学教学楼摇身一变的复合型文创空间“愚见”园区引进了深耕数字交互和虚拟技术领域的观池科技。
图4-5 改造前的电表厂旧址
图4-6 开放式产业园区“新象限·武夷”
图4-7 “愚见”园区内入驻的观池科技
图4-8 观池科技的国内首间黑彩晶虚拟制作影棚
公共美育与社区故事融合生活百态
在愚园路1088弄里打造的“诗和远方”的公共市集,在保留鞋匠铺、裁缝铺、修锁铺等便民服务的同时,引入时尚设计、艺术展览等元素,让“烟火气”和艺术共存、共享、共融,成为社区“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生动案例。愚园路上的“故事商店”,让居民们能看见,能发言,居民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故事商店”成了“解忧杂货铺”,承载着社区故事与记忆,让陌路的人们在这里找到心灵沟通的纽带,浓缩出社区的溢彩流光和百态人生,塑造出温暖人心的社区精神。
图4-9 愚园公共市集 图4-10 公共市集里的裁缝店
图4-11 公共市集里的鞋匠店 图4-12 艺术长廊
图4-13 故事商店
图4-14 记录社区故事的共创卡片
数字破圈与文旅破界焕活生活图景
激活数字效能,倾听社情民意。与上海知名媒体阿基米德合作,打造沪上首个广播沉浸式文化地标空间“愚园路电台”,以“遇见 听见 阅读”为主线,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播电台、文化图书特色元素内容,为居民带来全新场景化沉浸式体验。瞄准“商业+艺术”“文化+艺术”“旅游+艺术”跨界融合方向,着力推动街区高流量转化为发展正能量,依托愚园路历史名人墙、钱学森旧居、《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等红色地标,形成特色微旅游路线,举办钢琴音乐节、咖啡文化节、草坪音乐会、城市设计节等主题文旅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逾百万。
图4-15 愚园路电台 图4-16 愚园路电台直播现场
图4-17 钱学森旧居 图4-18 愚园路历史名人墙
图4-19 “咖啡文化节”活动
图4-20 上海国际手风琴文化节
民之所盼与政之所向解决社区急难愁
岐山村老洋房数量较多、居住条件老旧,作为长宁区首个新式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项目,通过“一户一方案”,完成设施改造172个,房屋修缮4.8万平方米。以松鼠乐园为主题,新建生境花园,为洋房区里的“小邻居们”留出适宜生活空间,多元设置休憩区、科普区、秘境区等功能,在白天、夜晚绽放不同美丽。盘活社区资源,挖掘空间潜力,将原宽紧带厂改建为岐山生活服务中心,打造家门口的便利店,因需制宜设置便捷菜店、助餐、公共沐浴、洗衣、保健、维修等各类服务。
图片4-21 改造后的卫生设施
图片4-22 修缮后房屋外立面
图4-23 岐山美好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实景
图4-24 岐山生境花园
图4-25 岐山生境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