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勃固省 Thanbayrakhon (TBK)村:基于清洁能源技术 应用的缅甸森林保护项目

2024-07-19

  更加包容、绿色、有韧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打造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南南气候合作平台是重要一环。缅甸是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农村贫困问题突出,面临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多重压力,消除贫困、消除饥饿等问题都需付出长久努力。

  缅甸勃固省Thanbayrakhon(TBK)村是传统意义上的“贫困村”,坐落于距缅甸仰光一小时车程的高速公路旁。长期以来,全村村民一直过着没有自来水、没有电,依靠木柴生火做饭的贫困生活,基础设施薄弱,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社会发展遭受了很大的挑战。村民夜晚照明主要使用蜡烛,村内也缺少清洁的饮用水源,日常用水则主要采用蓄积的雨水,劣质水源严重影响了村民身体健康。该村共有357户村民,在当地被划归自然保护区后,社会生计与资源保护矛盾凸显。2014年,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美国布莱盟基金会联合资助下,全球环境研究所与缅甸春天基金会(SpringFoundation)在缅甸勃固省TBK村共同启动了“基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的缅甸森林保护”示范项目(图7.1)。

  资料来源:http://www.thjj.org/sf_39C54FFB00BD492DBC7E1C0A41F27535_227_D3521F8F997.html

  图7.1 资助团队向村民赠送物资

  该项目建立了包括非政府组织、基金会,以及不同地区和国家政府在内的合作伙伴关系,调动和整合更多资源,实现了多方合作和资源共享。项目资助方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以增汇抵排、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美国布莱蒙基金会(BrimontFoundation)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慈善机构。项目的实施方之一是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lobalEnvironmentalInstitute,简称GEI),致力于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建议解决环境问题,共同推动中国、东南亚,以及非洲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项目的另一实施方来自缅甸当地的缅甸春天基金会,该基金会致力于支持缅甸社区和青年的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

  TBK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如何改善村民生活现状,获取清洁用水和廉价清洁能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把“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确定为首要目标。第六项和第七项也分别强调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廉价和清洁能源。因此,首先着重于“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考虑成本和发展水平的客观条件下,改善水资源缺乏、水质差和卫生设施不足等问题。

  第二,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一旦环境退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阈值,环境退化就不可逆转。TBK地区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后,首先即是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的能源危机已成为TBK村民生存发展的最大挑战。

  第三,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推进可持续发展融资,吸引多利益攸关方参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气候自主贡献方面,国家公共部门仅能提供前期不到两成的拉动性资金,而八成努力需要带动广大私营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如何拉动多方共同推动当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对话与创新解决方案,推动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投资贸易与环境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民间合作,配合当地社区促进技术和创新能力建设,成为TBK村项目实施的重要问题。

  实践过程

  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美国布莱盟基金会联合资助下,2014年,全球环境研究所与缅甸春天基金会(SpringFoundation)在缅甸勃固省TBK村共同启动了“基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的缅甸森林保护”示范项目,旨在帮助TBK村的居民使用节柴炉灶、太阳能电灯、太阳能水泵等清洁能源设备,采取清洁、高效的用能方式,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污染,保护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图7.2)。

  1.深入村庄调研走访,寻求导向性帮扶

  在项目实施前期,全球环境研究所带领的团队深入村庄调研走访,确定了当地村民最迫切的需求是清洁炉灶、清洁水源,以及夜晚照明,物资赠送是最直接的改善举措。措施涉及相关产品采购、产品使用教学、产品后续维护等多个环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设备性价比,项目组筛选了相关产品,最终确定了由中国生产的“富达”小型节柴炉灶、太阳能照明灯,以及太阳能直流水泵三种设备。在炉灶选择时,一方面要兼具卫生、便携等优势,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污染和烟力。太阳能照明灯则符合缅甸地区日照充足、太阳能资源充沛的特点,太阳能水泵也能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达到节能的要求。结合当地村民需求,共捐赠180台太阳能照明灯、193台清洁炉灶、1台太阳能水泵(图7.3)。其中,太阳能水泵需要村民支付少量的服务费,来进行水泵维护等工作。与其他合作形式相比,物资赠送项目周期短、可操作性强、作用效果直接,能够直接满足村民的需求,且能够为相关国家和地区追求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平衡兼顾提供更加灵活的支持。

  资料来源:http://www.thjj.org/sf_39C54FFB00BD492DBC7E1C0A41F27535_227_D3521F8F997.html

  图7.2 耗柴多烟尘大的原始炉灶(左)与节柴清洁炉灶(右)

  资料来源:http://www.thjj.org/sf_D9E898361039444084252F9018084391_227_D3521F8F997.html%E3%80%82

  图7.3 资助村民的太阳能灯和清洁炉灶

  2.广泛接洽当地机构,保障项目成效

  该项目资助方分别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两个基金会,而实施方也分别由中国和缅甸的两个组织承担。这一示范项目成功建立了可持续的、社区主导型示范模式。基于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的透明性、代表性和专业性,援助活动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合作,相得益彰。尤其是缅甸春天基金会作为本土社会组织,有助于分析调研当地需求,全面考虑各方因素并推进“最后一公里”的精细化治理。能够更多聚焦民生项目,贴近受援助国家民众的日常生活,尽力得到受援助国家、项目落地政府,以及当地民众的支持配合,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对外援助的范围,强化项目的科学性。当地机构缅甸春天基金会培训村民并将设备分发到各户使用,联合社区居民共同成立社区指导委员会,帮助村民正确使用和维护到户的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图7.4)。

  3.“扶贫、扶智”紧密结合,强化后续跟踪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结合缅甸TBK村的客观条件及人文特色,在捐助相关节能物资的基础上,项目方还帮助村民成立育苗中心,种植热带水果和其他经济林,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创收能力。同时,还帮助TBK村民建立了社区发展基金,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这种举措有助于在较为落后的地区宣传环保理念,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跟进后续项目。

  资料来源:http://www.thjj.org/sf_39C54FFB00BD492DBC7E1C0A41F27535_227_D3521F8F997.html

  图7.4 村民领取节柴灶等物资

  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总结。据统计,相对于原始的炉灶,这种新式炉灶十分适合缅甸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节柴炉灶可以节省的薪柴,且每个炉子每年可减少排放1吨二氧化碳,家庭炊事使用薪柴数量减半,室内空气质量提升,解决了室内污染和烟雾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减少了村民去山上砍柴的行为,保护了森林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使缅甸村民更多参与村委会的速生林种植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源源不断地为村民提供薪柴。这种炉灶的引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妇女炊事的健康隐患问题,不但改善了室内炊事空气也提高了做饭的效率,也节省了妇女的炊事时间。太阳能灯使学生平均每晚多看两个小时书,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明显上升。太阳能水泵让居民取水的距离缩短了一英里,解决了当地亟须的清洁生活用水问题。太阳能水泵与照明灯等物资援助,解决了村民最为迫切的清洁用水,以及日常照明的需求。对农村适应气候变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015年10月,“基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的缅甸森林保护”示范项目完成并顺利验收。验收会上,项目组还给村民们发放了后续物资。资助方表达了对项目实施和执行效果的赞许,认为可在缅甸同类地区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希望将此项目成功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地区,让更多的村民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

  项目的良好示范效果,还撬动了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对缅甸的物资捐赠。2015年11月,中缅共同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赠送谅解备忘录补充协议,确定中国将向缅甸捐赠5000套100瓦太阳能户用发电系统,以及10000台清洁生物质炉灶,以帮助缅甸农村地区改善生活条件、增加能源供给、减少毁林和碳排放,促进中缅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协议的顺利签订是多年研究和在TBK村实地考察、监控示范项目实施的成果。这些也带动了2016年至今的“中缅友谊林”项目。2017年,“中缅友谊林”第一个项目“中缅生态友好示范林”在缅甸马圭省竣工,曾经的荒地如今已郁郁葱葱。2019年,中缅友谊林由驻缅甸使馆和内比都市政委员会共同规划建设,计划4年内分批种植紫檀木、柚木、桃花心木等树种三千余株。这是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中缅两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成功探索。通过南南合作基金的物资援助和项目提供的能力建设,该项目的基本理念被传递到其他非政府组织。

  经验借鉴

  1.包容与公正转型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该项目中,缅甸勃固省社区居民生活生产主要依赖森林资源,居民生计和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类似TBK村庄的地区由于不具备实现自主大规模转型的能力,因而需要依靠政策或

  外部帮助走出困境并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更需要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援助,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了“人人都能负担得起”、公平公正,以及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平等、气候公正、社会公正、包容和公正转型。另外,一项成功的项目需要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各级建立包容性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必须基于原则和价值观,建立在以人与地球为中心的共同愿景和目标之上。该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示范推广了清洁能源技术,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起到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用,为缅甸同类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清洁能源外交是全球利益共享和交流协调的关键一环

  该项目充分利用了南南合作的平台,分享了该项目围绕南南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为在南南合作框架内的清洁能源外交提供了有力借鉴,撬动了南南气候变化合作的气候援助。面对全球气候能源格局变迁过程中碳约束日益迫近的局势,一国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国际秩序转型中的地位。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清洁能源外交不仅有助于缓解地区严峻的能源地缘安全局势,还可以在推进绿色能源利益共享的同时增进与周边国家的亲和度与信任感。可以依托诸如联合国南南合作的相关平台,优化外交路径,深化清洁能源合作,建设开放、包容的清洁能源外交。在发展清洁能源外交及提供绿色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能动性,同时还要调动私营部门资源与社会资本力量,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导向为清洁能源项目的海外发展提供更多的投融资空间。

  3.多利益攸关方合作是资源整合和项目落实的有效举措

  多方合作的模式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TBK村项目的成功是多利益攸关方合作的结果,其中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非政府组织所拥有的知识权威、专业性能力和社会网络资源有助于国家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他们是气候治理和清洁能源发展项目的关键实现者。另一方面,这些组织机构往往拥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舆情影响力。尤其是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援助活动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增加,在环境治理、生态教育、农业和农村发展、医疗卫生,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等领域成果丰硕,加深发展中国家民众对环境非政府组织的认同或赞誉,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抱团取暖”可以分散合作风险,通过审慎选择合作策略来避免无序和恶性竞争。通过多元参与式的清洁能源地区项目,社区援助治理创新等方式来直接服务于民众,推动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绿色公共外交可以形成与政府及商业模式互补模式,更加关注弱势和易受影响群体,实现基于能源正义的绿色资源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