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告·2025》结题评审会顺利召开
9月26日上午,《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海自愿评估报告·2025》(以下简称《上海报告·2025》)结题评审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总工程师刘千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出席会议。复旦大学于海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华东师大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宁越敏教授、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国平研究员等专家受邀担任评审。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综合规划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城市研究处、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以及松江区、奉贤区建设管理委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共同参会并展开深入交流。
会上,课题组介绍了《上海报告·2025》的编制情况和阶段性成果。今年的报告以“宜居·智慧城市——更新中持续焕发新生”为年度主题,优先聚焦SDG3“良好健康与福祉”、SDG4“优质教育”、SDG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SDG10“减少不平等”、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五个目标,首次引入“宜居指数”,从生活舒适度、环境健康度、民生保障度等多个维度展开评估,力求全面展现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探索与成效。
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上海报告·2025》的框架体系和创新举措,认为报告延续了历年成果的稳健与特色,同时在指标体系上有所创新。专家们建议,本年度报告可进一步增强问题导向,适当呈现新形势下社会议题和解决措施,以增强国际社会的共鸣和参考价值。
在会议总结中,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指出,《上海报告》已成为展示上海经验、中国智慧的重要平台,未来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人民性表达,并深化国际交流。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总工程师刘千伟强调,《上海报告·2025》作为第二轮五年评估的开篇之作,应突出上海在韧性、宜居、智慧、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实践亮点,并与“上海奖”“上海手册”“上海指数”等世界城市日公共产品形成联动效应,通过联合国平台为全球城市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样本”。
背景回顾
《上海报告》编制工作起源于2015年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进步。2020年,联合国正式发起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计划,号召各国从城市层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鼓励各国城市在框架下开展自愿评估工作并撰写地方自愿评估报告。上海积极响应,于2021年启动地方自愿评估工作,每年形成一套中英文成果,2021-2024年期间,《上海报告》已经完成了对标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轮地方自愿评估。目前,《上海报告》不仅实现了“市级报告-区级报告”市区联动评估体系,同时构建了“地方行动-友城交流”的叙事网络,基于报告编制与芬兰埃斯波、荷兰鹿特丹等友城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务实交流,在国际平台讲好上海故事。